琵琶行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白居易甫生平,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2.赏析诗歌描写音乐的独特的艺术手法

3.梳理文脉,解读情感,感受文学形象的人性美

一、音乐导入,激发兴趣

利用多媒体播放一首歌曲《阿刁》。请学生用语言描述听歌的过程和感受。

教师展示自己听歌后写的文字:“一曲《阿刁》从高潮处跌落,近尾声。张韶涵天籁一般的歌声,从遥远的高原带着浓浓的藏族气息扑面而来,惊艳了我的耳朵,给人以蓝天中白云上漫步之感。干净透亮,高亢有力的声音仿佛是青藏高原上一飞冲天翱翔高空的雄鹰。温柔多情、深沉低吟的声音,仿佛是草原上流淌的清澈、迂回、缠绵的小溪。一曲终了,热泪无声地从眼角滑落到腮边。”

在匠人眼中,那棵树是废材。一如在很多人眼中,阿刁就是一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女孩。但是作为这世间的每一个存在,连一棵树,一棵草,一朵花,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自己的生命。(详见576《甘于平凡,却不甘于平凡的溃败》)

用语言表达我们听到的音乐,难度很大。让我们一起走进写音乐的千古诗篇《琵琶行》,学习如何在叙事、描写中展现音乐。

二、白居易档案,知人论世

1.关于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的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曾与元稹一起进行诗歌改革,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尤其以讽喻诗和闲适诗为重,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3073篇诗文。诗歌通俗易懂,风格质朴浅切。

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白居易的讽喻诗追求“兼济”思想,揭露社会问题,如《轻肥》一诗描写大臣们赴会的气概和席上美味,结句却写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闲适诗追求“独善”,讲究淡泊品格闲逸悠然的情思。如“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与元九书》),对后世文人的退避政治、明哲保身,归于佛老、效法陶潜有深远影响。

2.白居易的故事:

白居易西湖修白堤,疏浚六井。白居易刚到杭州做刺史,一心一意西湖治理工程。在西湖东北岸筑成捍湖大提,有效地蓄水泄洪。

长安居大不易的故事。白居易刚刚考中进士,但名声不大,就拿着歌诗拜见顾况。顾况看完他的名字笑了说“长安百物贵,居大不易。”但是当他打开白居易的读至《赋得古原草送别》看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时,又说:“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难!老夫前言戏之耳。”

一生痴恋湘灵。居易11岁,因战乱,随母迁至父亲白季庚任官所在地——徐州符离(今安徽省宿县境内)。与比他小4岁的邻居湘灵相识,成为了玩伴。白居易19岁、湘灵15岁时,两人便开始了初恋。遭到母亲反对,白居易以不结婚为抗争18年。37岁,母亲以死相逼,娶了同事的妹妹。从此思念湘灵,但对妻子无真情,后遭贬江州,遇到终生未嫁的湘灵,两人抱头痛哭。白居易为她写过很多诗歌。(《邻女》、《寄湘灵》、《寒闺夜》、《长相思》《冬至夜怀湘灵》、《感秋寄远》、《寄远》《夜雨》、《感镜》。

3.写作背景

白居易政治上被贬江州。

三、读懂文章,梳理文脉

送别—听乐—听言—自叙—听乐(以白居易为主语)

弹奏—奏乐—叙说—听言—弹奏(以琵琶女为主语)

同样的环境中共情共鸣,明暗线交织在一起,苦闷的人得到排遣。

琵琶女名成遭妒,人散嫁人,独守空船,白居易名成遭贬,无乐难听,取酒独倾。

四、合作探究,欣赏艺术美

1. 侧面烘托

2. 想象、比喻、通过、叠词、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3. 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五、拓展阅读,同题对比

  1. 《省试湘灵鼓瑟》 唐代钱起。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写作手法:想象、用典(冯夷、楚客)、借代(苍梧代之舜帝)、拟人(凄金石、白芷动芳馨、悲风)、以景作结。

音乐特点:悲苦、清冷高亢

2.《赠花卿》 唐代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写作手法:想象、通感(听觉到视觉:那悠扬动听的抽象乐曲,随风荡漾在江上,又飘入蓝天白云间。两个“半”字空灵活脱,增添了情趣)、直抒胸臆、双关

音乐特点:轻柔舒缓、欢快悠扬

3. 越调·柳营曲·听筝 元代汤式

酒乍醒,月初明,谁家小楼调玉筝,指拨轻清,音律和平,一字字诉衷情。恰流莺花底叮咛,又孤鸿云外悲鸣,滴碎金彻雨,敲碎玉壶冰。听,尽是断肠声!

写作手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想象、比喻、直抒胸臆

音乐特点:轻柔慢细、悲戚低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