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同志《论“三农”工作》一书,是一本极具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的文献资料。书中大篇幅、高频率、重笔墨着眼粮食安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国之大者”“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事”……这些关于粮食安全的深刻论述发人深省。
坚持全面部署与重点施策把握粮食安全。“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包含了对粮食总产量的合理追求。比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粮食产量波动都是造成我国经济波动的先导性因素。当粮食减产、供求紧张、粮价大幅上涨时,一旦遇到货币发行过多,往往会助推通货膨胀,制约宏观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粮食产量稳步增长的阶段大多是经济发展较快的时期,粮食产量下滑的阶段也是经济增长脚步放缓的时期。同时,制定了口粮产量的底限要求,充分体现口粮的公共属性,比如本世纪的几次全球粮食危机,一些发展中国家因为粮食供应紧张而引发通货膨胀和社会动荡,出现示威抗议、政权更迭等严重社会危机。我国做到口粮自给率超过100%,为应对国际粮荒、维护社会稳定提供了坚实基础。
协调战略与战术同步管理把握粮食安全。既确定了粮食安全战略目标,还不失对具体工作做出部署。“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这些关键点要一个一个抓落实、抓到位”,“靠中国种子来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确保我们粮食安全战略落得下、做得实。截至2021年,全国已建成超过10亿亩高标准农田,为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全国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兼顾当前和长远有机统一把握粮食安全。粮食生产兼顾数量安全与质量安全、产出安全与生态安全,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全面推动绿色化发展,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粮食支撑技术体系。同时,通过实施一系列系统性机制、针对性政策、集成性手段稳定粮食面积。从人、财、物等方面完善支持粮食的举措,发挥政策“组合拳”效能,充分挖掘品种、技术、减灾等稳产增产潜力,建立粮食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
统筹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把握粮食安全。满足14亿人的粮食安全,特别是消费结构加速升级背景下的粮食安全,离不开有效利用国际市场。入世后,我国主动融入全球粮食价值链分工体系,主动扩大紧缺粮食产品进口,每年进口上亿吨粮食。要利用“两个市场”,但前提是不能危及我们粮食安全这个底限,我们提出“适度进口”,超过了以后就要亮红灯,防范国际粮食市场输入性影响。若国际粮食一旦断供,靠谁都是靠不住的,唯独依靠我们国内生产,要依靠不依赖。
古往今来,粮安天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粮食问题,面对疫情大考,彰显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粮食安全战略观的远见,验证了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战略方针的正确性。国内外曾发生的多次事件教训警醒我们,粮食生产一旦出现滑坡,短时期内很难恢复,我们不得不付出成倍的代价才能回归到正常水平。只有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粮食安全的重要指示精神,才能更加主动、更有信心、更具把握、更存底气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进一步增强新粮食安全观的认识。历史上几次国际粮食危机也以惨痛的教训警示着我们要防范有钱买不到粮食。面对新形势,必须端稳饭碗,粮食生产要始终立足国内,确保任何情况、任何时候都能吃饱饭、实现粮食自主。粮食安全切忌口头上重视、汇报稿中展示、实际行动消逝。全国一盘棋,各地区、各部门都要承担起应有的粮食安全责任。全社会要充分认识到,确保我国14亿人长期有饭吃、吃饱饭永远是一个重大的压力,是一个战略性全局问题。
持续推进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围绕“卡脖子”问题,建设一批综合性、专业性实验室,开展共性技术攻关需求和技术集成创新转化。坚持稳定和完善投入支持机制,加强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和绿色高质高效模式集成创新。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支持企业参与或主持科技重大专项、农业科研专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项目。持续加强国内农业领域知识产权保护,不断构建适应发展趋势、接轨国际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体系,推动我国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颠覆性技术尽快落地。
发力调动农户种粮积极性。各项惠粮政策综合发力、配套推进,即“夯实一个基础,增加两种支持,完善三项补贴”。一个基础是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为种粮农户降成本、抗风险。两种支持是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为种粮农户提供科技支持;创新农机服务模式,为种粮农户提供装备支持。三项补贴是构筑农业补贴、信贷政策、保险政策“三位一体”的联动支持体系,为种粮农户构建收入保障网。
增加地方政府抓粮积极性。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对粮食主产县市的专项转移支付力度,构建中央向主产区转移、主销区向主产区转移的发展补偿机制,增强产区财政能力和调配余地。引导支持粮食加工企业向主产区集聚,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推进粮油加工向深层次延伸,实现供应链融通、产业链延展、价值链提升,带动主产区产业经济发展。
构建多元粮食进口格局。稳定我国现有合作伙伴关系,积极拓展粮食“朋友圈”,构筑安全稳定的粮食贸易合作新格局,减少对单一市场的过度依赖,抵御粮食进口可供性、出口限制等潜在风险。加快粮食生产技术转移输出,帮助其他国家改善其生产条件,进一步拓展粮食供应渠道,向其提供技术和装备援助,当地提供土地和劳动力,双方携手合作,助力粮食生产效率提升,增加粮食供给渠道。(作者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