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那些画面感强烈,给人以美好想象的诗句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出自唐代诗人吕岩《牧童》,原文如下: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诗人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息画面:原野广阔,绿草如茵,晚风吹拂。未见牧童,而先闻笛声。笛声悠扬,随风飘荡。牧童黄昏回家饱饭,连蓑衣也不脱,便躺在月光下休息了。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出自唐代诗人韦应物《滁州西涧》,原文如下: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诗人描写了山涧水边的幽静景象和诗人春游滁州西涧赏景、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出自南宋词人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原文如下: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作者描绘了五口之家的乡村的生活,展现了生活、人情之美,体现了作者对田园安宁、平静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出自唐代诗人李白《子夜吴歌·秋歌》,原文如下: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读来让人怦然心动。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出自唐代诗人王驾《雨晴》,原文如下: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诗人描写雨后漫步所见的残春的景象。诗中摄取的景物很简单,也很平常,但平中见奇,饶有诗趣。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出自唐代诗人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如下: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唯闻钟磬音。

诗人欣赏这禅院与世隔绝的好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了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礼赞了佛门超拔脱俗的神秘境界。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出自南宋诗人翁卷《乡村四月》,原文如下: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作者有乡村诗人的美称。描绘了一幅农民丰富、繁忙的乡村田园生活了,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出自唐代文豪韩愈《春雪》。原文如下: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把春雪比作人,使雪花仿佛有了人的美好愿望与灵性,同时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似乎也给人春的气息,有着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浮云开合晚风轻,白鸟飞边落照明。

出自南宋诗人黄庚《暮景》,原文如下:

浮云开合晚风轻,白鸟飞边落照明。
一曲彩虹横界断,南山雷雨北山晴。

诗人以色彩鲜明的笔触再现了一个夏日黄昏所见的奇景。于是,稍纵即逝的自然现象变成历久不衰的文学形象。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原文如下: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诗人用极其凝炼的文字,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出自南宋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原文如下: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是乡村生活的长幅画卷。本篇是第31首。以朴实的语言、细致的描绘,热情地赞颂了农民紧张繁忙的劳动生活,充溢着江南农村浓郁的乡土气息。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出自唐代诗人胡令能《小儿垂钓》,原文如下: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诗人描绘了一个稚气未脱的小儿在水边学钓的情景,形神兼备,意趣盎然。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童趣。

相关文章